当前位置:首页 >> 法庭内外 >> 稿件
甘棠之星:候选人集结完毕!
来源:上海徐汇法院   2025年4月10日 17:36

甘棠之星:候选人集结完毕!

为健全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常态长效机制,进一步激励青年干警不忘初心、立足本职、担当作为,促进青年干警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徐汇法院组织开展2025年“甘棠之星”评选活动。

经综合评定,来自全院各部门的21位候选人脱颖而出,我们将分两期展示全体候选人的风采。快来一睹为快吧!

No.11

张敏,1986年出生,复旦大学国际法学硕士,现任知识产权审判庭审判员。

她深耕知产审判一线,乐用调研反哺审判。参与编写上海法院著作权侵权类案办案要件指南,在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中获奖五次,其中全国三等奖、优秀奖各一次,曾在《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人民司法》发文;她深拓院校合作实践,乐播知产中国故事。作为上海法院知产涉外实务授课团队成员,连续六年参与市高院与高校WIPO班英文授课;参与市高院与高校WIPO法律文本库项目《〈视听表演北京条约〉立法史料编译》。她深挖数助办案潜能,乐于钻研数字赋能。参与市高院全流程网上办案专班,撰写智能文书生成模板,担任微法庭适用宣讲人;建设推进三项应用场景;使用AI研发诉讼费分担计算小程序,成为拥抱新技术的“达人”。她被评为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获评个人嘉奖。

No.12

张鑫,1989年出生,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硕士,现任执行局审判员。

十余年来,他先后在民事审判庭、执行局工作,从一名踏实肯干的法官助理,成长为一名执行一线的员额法官、团队长。他办理过大量涉知名电商平台商标侵权执行案件、涉民生劳动者欠薪执行案件和涉房产处置执行案件。他践行司法为民情怀,在本职岗位一步一个脚印,尽心尽力做好点点滴滴;他以一颗谦和之心不断学习,以一颗进取之心认真工作,以一颗温热之心对待群众。他编写案例曾获评上海法院一百个精品案例。曾获徐汇区诵读大赛公务员组一等奖,多次获评个人嘉奖。

No.13

陈亦雨,1990年出生,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现任审判监督庭(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副庭长、审判员。

2021年至今办理案件1800余件,所办案件连续两年获评上海法院百例示范庭审。工作中,她勤于思考、注重调研,曾参与撰写《知产类案全流程网上办案的试点探索及优化思考》《侵害商标权类案办案要件指南》《知识产权纠纷委派调解机制构建与完善》等审判实务类书籍、文章;执笔多篇案例入选《知识产权案例精选》;执笔多项市级课题获评优秀。她依法延伸审判职能,执笔的司法建议获评上海法院十佳司法建议;参与起草的多份市级、区级文件被领导批示,为司法服务保障辖区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近五年,曾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个人)、上海法院个人三等功、上海法院系统个人嘉奖、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徐汇法院“十佳青年”称号等荣誉。

No.14

陈芳玲,1992年出生,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现任办公室三级主任科员。

她始终践行服务大局的责任担当,推动督办事项闭环管理,确保院党组指示批示、上级工作要求在各部门落地落实。作为办公室机要文印团队负责人,她坚持用力必先用心,立足岗位、找准定位,紧扣业务庭需要,不断提升文件审批、文书流转、文印服务和保密工作质效。她秉持精益求精、臻于完善的态度,精进个人履职能力,跨专业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在文稿撰写、代表委员联络、来访接待等多岗位历练,主笔司法统计分析报告,作为首期“甘棠青锐”青训营营员统筹完成调研课题。曾获徐汇法院“让党旗高高飘扬”岗位建功活动先进个人、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上海法院系统个人嘉奖等荣誉。

No.15

林文阳,1990年出生,上海师范大学法律硕士,现任民事审判庭法官助理。

他长期扎根房产类型案件处理,专研征收补偿利益分配规则,通过将法庭搬到群众身边、下基层调解等方式,积极践行“枫桥经验”。近年来,面对城市更新中复杂的征收补偿利益分割纠纷,他主动深入征收基地50余次,协助法官通过“现场调解+巡回审判”模式,化解家庭矛盾数十起,接受群众咨询200余人次,给予征收实施单位相关建议30余条。他创新应用“三步调解法”(情感疏导、法律释明、方案共商),曾连续两周驻点调解,前后协商五次,力促叔侄多人争夺千万补偿款的案件达成和解。他边下基层实地探索,边将自己的所思所悟写入城市更新工作手册。他以“法律刚性+服务柔性”赢得群众信任,获得街镇部门夸赞,多次获得锦旗和表扬,为本区重点征收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务保障。他用专业和温情守护万家灯火,展现新时代法院人的担当和温度。

No.16

周吉,1995年出生,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理学学士,现任司法警察大队四级警长。

她是法院安全的“守护者”,工作五年一丝不苟,认真做好每一次警务保障工作,为审执中心工作保驾护航。她以警徽为灯,以实践为径,积极参与警营文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与数字警务建设等工作,不断拓宽能力边界,提升业务素养。她勤于思考,让笔下的文字成为实现司法警察工作现代化的“助推器”。她用心记录,深度挖掘警队风采,让司法警察的忠诚与担当跃然纸上,让既有力度有温度的执法走到群众身边,架起连接群众与警营的“连心桥”。她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诠释对司法警察工作的热爱,用初心、恒心、匠心,努力练就执法为民的真功夫。曾两次获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个人嘉奖。

No.17

郑晓宜,1992年出生,华东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硕士,现任民事审判庭法官助理。

她是民事审判庭法官助理,工作中笃行不怠、尽职尽责。她身兼数职,既是法官的“给力辅助”,负责庭前沟通、证据整理、文书送达、庭审记录等审判辅助工作,又积极协助办案,年均协助处理侵权赔偿、合同纠纷、不当得利等民事案件150余件并起草相应法律文书。她秉持“案结事了人和”的工作理念,以调解为刃化解矛盾纠纷,促成多起案件调解撤诉结案。她申报推进应用场景两项,参与编写的案例入选中国法院年度案例。她曾多次获评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上海法院系统个人嘉奖。

No.18

赵家齐,1992年出生,浙江工业大学工学学士,现任司法行政装备科三级主任科员。

他深耕司法技术领域十年,围绕审执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及技术保障。作为数字法院建设的践行者,参与001号场景建设,主导完成151个场景建模,其个人获上海法院优秀应用场景2项,获领5张嵌入证书,参与完成的调研课题获评人民法院科技成果评选二等奖;他是全流程应用的见证者,作为专班骨干,攻克系统功能瓶颈,创新解决实务难题,相关成果获得最高院批示肯定;他是诉服建设的参与者,牵头完成新诉讼服务中心信息化核心技术攻关、整体架构建设,研发智能诉状生成、云上甘棠等创新应用,协同区政法委打造平安指数法院诉讼系统。他曾荣立上海法院个人三等功,获评上海法院司法技术先进个人、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上海法院系统个人嘉奖等荣誉。

No.19

姚铭潮,1991年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现任民事审判庭审判员。

从基层法院到高院再到基层法院,他历经民事审判、组织人事、审判监督等多岗位锻炼。从法官助理到审判员、团队长,从一审到再审,无论审判、执行,他坚持精研业务,扎实办好每一起案件。办结数百起民事一审及执行案件,协助办结多起疑难复杂再审案件,辅助办理的民营企业家曹某再审宣告无罪案被写入上海法院工作报告。他扎根为民一线,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作为“甘棠树下”社区法官,深入社区开展巡回庭审、法治沙龙,立足民生小案,推动社会大治理。他勇于开拓创新,调研与实践并重。牵头研发4项应用场景、1个场景集群,执笔完成多篇上海法院重点、报批课题及论文,参与起草多项审监工作规范性文件,编写的信息被最高院录用。曾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5次,获评上海法院审判辅助业务标兵。

No.20

钱畅,1987年出生,华东政法大学宪法与行政法学硕士,现任商事审判庭审判员。

她深耕商事审判领域九载,不断淬炼专业之剑,是兼顾案件办理、案例调研、审判延伸的“多面手”。她撰写的文书被评为上海法院优秀裁判文书,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审判实践》等刊物,拟稿的法检联合司法建议书被评为上海法院优秀司法建议书。她担任“甘棠树下”营商司法服务工作站负责人,主导工作站的组建和运营,积极参与发起和运行徐汇区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商事纠纷化解机制,为企业打造一条高效率、低成本的特色解纷路径。她深入企业和园区,开展法律咨询和法治讲座,为企业提供“零距离”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企业从源头化解纠纷。她曾两度被市高院评为“优秀信息员”,并多次获评上海法院系统个人嘉奖。

No.21

彭涛,1986年出生,解放军炮兵学院工学学士,现任立案庭四级主任科员。

军转干部,他在14年的军旅生涯炼就了他顽强的意志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强烈的团队精神。他转业不转志,退役不褪色,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工作劲头,在徐汇法院司法行政装备科负责食堂管理工作期间,首次参与组织了副食品采购招标工作并形成制度化;从事信访工作期间,他深入街镇走访接待群众,不断总结群众工作方法,妥善解决群众的利益诉求,及时传递司法温度,参与成功化解重点矛盾10余件。他撰写的《如何做好人民群众来访接待工作》文章在人民法院报刊发,编写16期徐汇法院信访工作动态,其中5期的部分内容被市高院作为好经验好做法录用。曾获评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上海法院系统个人嘉奖等荣誉。

WDCM上传图片

 
中共徐汇区委政法委员会版权所有
承办方: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