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庭内外 >> 稿件
甘棠之星:第一批候选人已就位!
来源:上海徐汇法院   2025年4月9日 17:27

甘棠之星:第一批候选人已就位!

为健全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常态长效机制,进一步激励青年干警不忘初心、立足本职、担当作为,促进青年干警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徐汇法院组织开展2025年“甘棠之星”评选活动。

经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资格审查、综合素能测评等环节,来自全院各部门的21位候选人脱颖而出,我们将分两期展示全体候选人的风采。快来一睹为快吧!

No.1

王正阳,1993年出生,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硕士,现任民事审判庭审判员。

他努力工作也用心生活,坚持在热爱中积极向上,讲好青年故事。参加工作的七年来,崇尚正义之心,驱动着他成长为一名永持公正之心的人民法官。他踏实、奋进,勤于思考,在完成审判工作之余,致力审判延伸工作,曾执笔上海法院报批课题等各层级调研课题3项,撰写的1篇司法建议获评上海法院优秀司法建议,撰写的10余篇案例、论文曾获奖或公开发表,撰写法宣文稿1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民法院报》等媒体转载,录制的“听法院人讲民法典”系列短视频被《学习强国》平台转载播放。他曾荣立个人三等功,获评上海法院业务能手、上海高院直属机关“党员先锋岗”、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No.2

王建芬,1990年出生,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硕士,现任立案庭审判员。

她扎根“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五年,将法治精神融入社区治理脉络,以"甘棠精神"续写新时代"枫桥经验"。普法润心,她整合多元司法需求制定法治服务菜单,在社区、园区、校园播撒法治种子;多元共治,她“授之以渔”强化人民调解专业培训,织密解纷网络;调诉衔接,她通过巡回调解、上门对接、在线确认等方式畅通基层矛盾治理闭环。她用脚步丈量民情,以专业守护公正,让甘棠树在社区沃土生根发芽。她曾多次获评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个人嘉奖,被评为上海法院审判辅助能手、上海市指导调解先进个人。

No.3

王顺,1993年出生,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硕士,现任执行局法官助理。

他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数字法院建设,被评为上海数字法院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参与申报执行条线应用场景20余个,其中3个应用场景获评上海数字法院优秀应用场景。他坚守初心,勤勉尽责,高效推进案件执行工作,切实维护司法权威,被评为上海法院交叉执行能力大比武“执行能手”;所承办执行案例于上海电视台《案件聚焦》《庭审纪实》等栏目播出。他兼顾执行办案与调研,撰写的论文获《中国应用法学》主题征文优秀奖、上海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提名奖;执笔撰写《数字法院场景建设指引》书籍部分章节。曾获评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上海法院系统个人嘉奖,被评为“甘棠树下”十佳志愿者,获颁上海法院“沪法青年说”演说比赛银话筒奖。

No.4

王超,1989年出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法学硕士,现任执行局审判员。

他勤勉尽责、积极进取,无论在解决“执行难”第一线,还是民事审判工作最前沿,或是在政治部宣传教培岗位上,他都展现了一名青年干警“能文善武”的优秀品质。曾多次获评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上海法院系统个人嘉奖。他政治信仰坚定,牢记初心使命,在执行工作中加班加点,妥善执结某医药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政处罚案(涉案标的6.1亿余元),主动承办人身保护令、认定无主财产、加装电梯排除妨害等新类型执行案件,表现突出;政治部轮岗期间,他踏实勤勉、精益求精,扎实组织做好民法典学习、两期西藏日喀则法院干警来院跟案培训等工作,为徐汇法院政治部荣获“上海法院教育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做出了贡献。他勤学善思,参与编著法学专著一本,撰写并报送多篇执行、政治工作信息。

No.5

刘兴,1987年出生,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硕士,现任知识产权审判庭审判员。

他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耐心倾听当事人意见。面对当事人的感谢,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事,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他担任“甘棠树下”社区工作室田林工作站负责人,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宣传尊法守法,宣传权责统一的理念。他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提升,调研文章曾获上海市全面依法治市调研课题二等奖,撰写的案例曾获评上海法院精品案例、入选人民法院年度案例。曾多次获评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上海法院系统个人嘉奖等。

No.6

李晓萍,1991年出生,华东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硕士,现任刑事审判庭法官助理。

她扎根刑事审判8年,辅助办案千余件,是兼顾案件办理、调研写作、法宣文稿、审判延伸的“多面手”。她辅助办理的案件曾获上海法院“示范庭审”“精品案例”,参与编写案例在上海法院首届刑事审判优秀案例评选中获奖,论文获上海法院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提名奖,并在《上海法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调研文章。她积极投身于上海数字法院建设工作,参与申报研发全市法院001号应用场景,先行先试,破题攻坚。担任刑庭应用场景研发组长,参与研发验收和推广6项,获评上海数字法院优秀应用场景1项,本院应用场景优秀成果奖2项。撰写并制发多篇司法建议书,1篇法宣文章被中央政法委微信公众号“长安剑”转发,获评徐汇法院2021-2023年度“普法之星”。曾获评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上海法院系统个人嘉奖多次,获评上海数字法院建设工作先进个人。

No.7

余沛芝,1991年出生,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现任政治部二级主任科员。

她站好“政工”岗,协助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强基导向,健全党建工作制度体系,构建党建责任闭环,积极推进党建引领赋能司法工作“一支部一品牌一特色”建设,全面提升组织力,切实发挥“以党建带队建促审判”的积极作用。她当好“贴心人”,参与、策划“初心如炬 为民担当”榜样讲堂、“书香润天平 奋进新时代”书香法院等文化活动20余场,树牢品牌意识,助推“甘棠”文化获评上海法院十大文化品牌,浓厚法院文化氛围,切实发挥法院文化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她立好“笔杆子”,撰写各类综合性文稿,强化队伍建设宣传报道,在最高院、高院、区级、院级各层面刊发政工宣传文稿百余篇;她注重调研创新,参与上海法院重点调研课题,投身数助政工建设,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比赛获奖或公开发表。曾荣立个人三等功,获评上海法院系统个人嘉奖。

No.8

宋思杰,1992年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现任商事审判庭审判员。

作为一名青年法官,他围绕法院重点工作,服务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开展商事案件多元化解工作。他坚持“以终为始”的多元解纷理念,通过选拔专业的商事调解员,辅以定期培训和个案指导,全流程、全方位重塑了商事案件诉前调解模式。他充分发挥诉前调解的功能,不仅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诉前,还有效助力审判效率的提升。在他的努力下,2024年的徐汇法院商事案件诉前调解成功率有了大幅提升,在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提升当事人司法获得感的同时,有力减轻了审判端的压力。同时,对于自身承办的案件,他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的审判理念,在审理过程中注重释法明理,引导当事人自行和解或组织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对于疑难复杂案件,他以精益求精的精神进行审判,彰显了人民法官的司法担当。

No.9

张佳佳,1988年出生,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硕士,现任执行裁判庭审判员。

她长期坚守在劳动争议审判一线,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法治保障。她精心办理执行异议案件,在平衡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力促执行案件的顺利推进。办案之余,她强化精品意识,注重将审判经验上升为理论,再以理论反哺审判实践,撰写的论文连续两年在全国学术讨论会获奖,撰写的信息被市委、最高院录用,执笔的上海法院调研课题被评为优秀。她注重延伸司法职能,担任徐汇法院“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志愿者,兼任辖区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连续数年参与撰写劳动争议审判白皮书。曾多次获评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上海法院系统个人嘉奖、上海法院工作成绩优秀个人、徐汇法院调研信息法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No.10

张乾俊夫,1990年出生,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学士,现任司法警察大队副大队长。

参加工作十年以来,他始终坚守在法院安全保障工作的第一线。作为上海法院警务实战教官,他多次参加上海法院警务实战教学活动,并参与最高院赴偏远地区送教任务,获广大基层警员一致好评。其撰写的相关论文、课件荣获首届“天平卫士杯”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理论与实践征文研讨活动优秀奖、第一届全国司法警察教育培训优秀课件特等奖。作为上海法院警用装备工作室带头人,他充分展现创新钻研精神,带领团队日夜攻坚,深入研究各类警用装备使用规范和应用场景建设。他多次获评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上海法院系统个人嘉奖,并荣获徐汇法院“十佳青年”、上海法院司法警察“十佳标兵”等称号。

WDCM上传图片

 
中共徐汇区委政法委员会版权所有
承办方: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