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宣传月:聚焦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这场研讨会关注哪些问题?
人工智能的平台责任应遵循技术中立还是风险防控原则?是否需要引入算法透明性审查?近年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法律挑战,尤其是侵权责任的归责问题引人关注。
4月2日上午,由徐汇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主办、于是劳模创新工作室承办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侵权归责体系构建研讨会”在徐汇西岸智塔召开。
滑动查看更多
研讨会由徐汇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王利民主持,来自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来自上海高院知识产权审判庭、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徐汇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的法官代表,以及阿里巴巴、腾讯、稀宇科技、蜜度科技等产业界代表,齐聚徐汇滨江,就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本次活动得到了龙华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
研讨会共设置三个议题,内容丰富、亮点纷呈:
1
生成式AI服务提供者责任边界的动态界定
2
侵权判定标准的重构问题
3
侵权责任主体的多元化认定
“避风港规则”“梯度化认定”“部署者责任”……围绕三个核心议题,来自法院、高校和业界的9位代表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发展与合理规制”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刻的探讨,既反映了产业一线从业者面临的现实困境,又包含了法学理论研究者、司法从业者对于公平的追求和对伦理的哲思。
研讨会最后,上海高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徐俊作总结发言。
他表示,今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的主题就是“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本次研讨会可谓恰逢其时,徐俊对徐汇法院主动服务产业发展的工作给予肯定,并就司法裁判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系提出四点建议:坚守法律初衷、拓展国际视野、面向产业规律、秉持利益平衡。
研讨会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圆满落幕。之后,徐汇法院将进一步梳理研讨会的精彩内容,并分期推送,敬请关注。
 |